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唐朝的行第称谓有何特点,为何行第称谓在唐代能得以盛行?

85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8 19:08:25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非常讲究等级观念。可以说,等级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饮食、服饰、婚配与丧葬等等,包括人们见面时相互的称谓,也要有所区别。

说到称谓,在唐代素来盛行以行第,作为人们见面时所用的称谓。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等,其中“元二”和“董大”,就是行第称谓。

其实,行第称谓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

到了上古时期,人们用伯、仲、叔、季四个字,来表示对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的排列次序。行第,简单的说,就是指家族内子弟(女)的排行次第。

在唐代,人们沿袭了魏晋以来的士族风习,迎合社会礼俗,行第称谓尤为盛行。

即使是帝王将相,在非正式场合,也经常以行第称呼。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被称作二郎,唐玄宗李隆基被称作三郎。

行第称谓在民间使用也非常普及,因为盛行,已然成为唐代社会突出的一种习俗文化。

行第的称呼方式以及特点

在唐代最常见的行第称呼,就是排行加姓氏或是连姓名作为称谓,如前文所说的“元二”和“董大”就是如此。

这种方式在同辈与长辈、上级与下级之间也有使用。但使用这一方式时,一般是彼此关系非常熟络、亲近。

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有亲疏远近和长幼尊卑之别,同时还必须注意场合分寸。如果用得不当,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第二种方式,是排行兼带表示亲属关系的兄、弟、叔、伯等以及郎、官等作为称谓。

这其中的兄、弟、郎、官经常用于同辈亲属,或是同僚之间。如《全唐诗》中收录的王维的《答张五弟》,张五弟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第三种方式,是将排行与姓氏官名合称,或是兼带名字及其他称谓。

这种行第称谓方式,比较正式、郑重,无论年龄少长、同僚之间上下级,或是彼此相熟与否都可使用,因此它在唐代的使用范围最广

韩愈画像

如韩愈的《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这是韩愈写给华州刺史张贾的。

张氏排行第十二,曾任门下省给事中。其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为“阁老”;在汉代,州刺史被称为“使君”,唐人又沿用了这一称呼,以示尊敬。

在这一诗题中,就是三种称谓的合称,颇为讲究。

可以确定的是,从以上唐代行第不同的称呼方式,我们不难看出其间的社会关系,也可进一步了解唐人的社会习俗。

那么,行第称呼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在唐代家族内子女的排行男女有别。即使是同辈兄弟姐妹,也不能一统而论,这可以从唐代的墓志铭中,得到印证。

例如在《唐代墓志汇编》中,唐朝大中年间,065卷,孙景商为妹妹孙廿九作墓志,就自称“卅四兄”,兄的行第反在妹之下。可见,唐人行第称谓男女各论,不相统一。

其次,有大小排行之分。

按同父排行的就是小排行,但这种排行方法在唐代用的并不多。而按同祖或者同曾祖兄弟的排行,就称为大排行。

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家中排行老二,但是他又被称为白二十二。这白二十二的行第称谓,采用的就是家族内的大排行。

由于大排行,是一个家族同辈的人,分男女、按年龄各自排行,更能反映一个家族中的长幼次序及家族观念,因此在唐代社会,更为盛行大排行。

行第之称的普及程度

在魏晋时期,当时家族中同辈人为了体现宗族关系,通常会在起名时会找一个共同用字。

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如果是起单名,就以偏旁为排行。

此外还有一种最直接的排行方法,就是用数字排行。“兄弟行次,称一为大”,排行最小的,用“小”或者“老”,中间的就用数字表示。

顾炎武先生说:“这种做法,不知始自何时”。但是用数字排行,显然最直观也最通俗,因而也最容易被人们接受,最容易流行开来。

唐初,人们沿袭魏晋时期的士族风气,唐朝皇室就多采用行第作为家内称呼。在唐代,行第称谓的普及,其实就是一种由上至下而形成的文化现象。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在睿宗景元元年,即公元710年,每有宰相奏事,唐睿宗就问:“曾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

此处的三郎,指的就是皇太子李隆基。可见在唐朝皇室,以行第作为家内称呼,已是一种习惯风俗。

其实,唐朝皇帝在非正式场合,也经常以行第来称呼臣下。比如,唐高祖李渊就称呼裴寂为裴三,唐德宗李适呼自己的贤相陆贽为陆九等等。

但“郎”这一称谓,在我国古代本是家奴称呼少主,或是妻妾称呼夫君所用。后自六朝以来,也与“官”合称,作为少年男子的美称流行于世。

在武则天以前,排行兼带郎、官的行第称谓,更多的是贵族子弟,包括一些宠臣在朝中用以称行道第。

或者换句话说,武则天以前,行第之称一般更多的是用于贵族家内,或是“亲故”。在武则天以后,就开始流行于朝廷并更加社会化了。

如唐玄宗时期,御史中丞杨慎矜与户部侍郎王鉷,都因排行第七,被称为“七郎”;安禄山称呼李林甫为“十郎”,而安禄山自己,又被近亲者称作“三兄”。

可见,行第之称在彼时的朝廷官场,已经十分盛行,而其适用范围也逐渐向民间世俗扩张。

先是文人们在饮酒赋诗之际,行第无疑成了彼此间最好的称谓方式。如前面所说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李白也有《早秋赠裴十七仲勘》,以及《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白居易呼元稹为元九等等。

这样的例子很多,可以看出,文人之间用行第相互称呼,也已经是一种风气了。到了唐后期,更发展为在进士科举中,以行第相称的习惯。

多数人十年寒窗,就为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进士”为当时文人所向,那么科举中的行第称谓对世俗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渐渐地,以行第相称的风气,开始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之中。如在《太平广记》等小说中就有记载着,称行第者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如相者冯七、梁十二,女商兼豪侠荆十三娘,广州织鞋业者何二娘等。可以看出,其中不仅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且有男有女。

彼时,连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也入乡随俗,以行第称呼。如日本僧人写下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居住在泗州涟水县的崔晕第十二郎,是一个新罗人。

可见,以行第相称在唐朝民间的普及程度有多广了。

行第之称在唐代得以流行的原因

行第本是家族内子弟女的排行次第,因此包含有亲情的因素,人们自然乐于接受,这也是行第称谓得以流行的一个原因。

但行第之称之所以能在唐代得以盛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名字而使用,另一个原因就是,行第称谓与社会礼法的相结合。

  • 避名讳

唐代小说《独异志》的《李源》篇中,记载了李源在晚春时节的某一天,遇到了一位俊朗少年,便主动和他交谈,问其姓氏与排行。少年回答说自己姓武,排行第十三。

虽然出自唐人所写的小说,也表明唐朝人的行事风格与习惯。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宁可问“信第”或“氏行”,而不问名讳。

这种做法,与其说是表现为初次见面的客气,实则是因为相互的尊敬,而不直接提及对方的名讳。

因为在唐代,人们重视名讳,但更重避讳。如果初次见面便直接称名道姓,是一种很无礼的行为,而以行第称谓便可以避免。

因此在唐代,人们从小就会受到有关避讳方面的教育,常人见面直呼姓名的很少,往往都是以官职或者行第代称。

  • 增进彼此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亲缘家族关系。行第作为家族内称呼,因使用范围广泛,扩展到无亲属关系的友朋及同僚之间,视彼此如同兄弟,情谊深厚,甚至将对方纳入家庭成员的范畴。

以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格局和感情境界。而这样的行第称呼,在平时无疑也是起到了联络感情的妙用。

例如,在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红拂女张氏与虬髯客第一次见面时,张氏询问虬髯客的排行后,二人就以行第相互称呼。张氏还喊来李靖,让他呼虬髯客为三哥。

后来,红拂女,李靖以及虬髯客三人,关系密切,被并称为“风尘三侠”。

  • 行第是士族官势们炫耀高贵门第的工具

行第称谓在唐朝,最初流行于皇亲贵胄之间,这与唐人沿袭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魏晋南北朝至隋朝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前后交替频繁,唐朝又正处于封建社会前后交替的变革时期。

虽然许多如崔、卢、李、郑这些魏晋大族,势力在这一时期已经渐渐衰落,但当时人们门阀观念依然很强,这些大族延续下来的家世门第,仍是为人们所仰慕的。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命人编修《氏族志》,就是为了将当时的望族姓氏排出个123来。在《氏族志》中,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崔氏一族则被降为第三等。

尽管如此,由于魏征、房玄龄等朝廷重臣与山东士族通婚,因此,山东世族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对于唐人而言,自身带有一个望族出身的标签,本身就是一个傲人的资本。

而行第加上贵族的姓氏,就等于是望族的代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家世渊源。

可见,日常生活中那些士族大家以行第称呼,既显得亲近平和,又不失为对自身高贵门第的适当炫耀。

在封建社会中,望族与朝廷官场从来都是联系密切。久而久之,朝廷官场同僚之间,以及与望族、朝廷官场联系较多的文人之间,自然也多以行第相称,并由此进一步向民间推广。

结语

在唐代,行第称谓之所以如此盛行,是有着多种元素综合影响形成的结果,但最直接的原因是门阀观念的世俗化,它有着很强的时代背景的痕迹。

只是到了唐末藩镇动乱迭起之时,这些世家望族势力进一步衰微,由此引起门阀观念渐渐淡薄,

当“取士不问门第,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到来后,行第称谓在人际交往间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虽然在五代及宋以来,行第称谓还有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少使用。它最终能说明的,只是宗族中的一些亲缘关系了。

相关文章

最近天气逐渐变热,家里空调的使用频率增多。有些朋友使用空调时感觉不凉快,这时第一反应都是:空调缺雪种了。那大家对雪种了解有多少呢?下面冷王科技为大家科普家用空调雪种/制冷剂吧!家用空调制冷剂介绍空调制冷剂就是雪种,又被称为冷媒,是空调设备制冷循环的工作介质,大家可以理解为制冷剂就是空调压缩机的血液,
2025-05-09 11:24:59
说到《三国杀》中的武将台词,那可谓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人物台词非常霸气,有的略带伤感,也有的意境很唯美,总的来说这类武将的台词听起来经常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但是“物极必反”,《三国杀》又怎会少得了那些能说会道的喷子武将呢?今天手杀菌就来说说这三位满嘴骚话的武将吧。陈琳陈琳作为汉末文学家、
2025-05-08 01:34:14
在日常生活中,水垢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水壶、水瓶等容器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因此,掌握一些去水垢的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去水垢方法。柠檬酸去水垢法柠檬酸是一种天然的有机酸,具有很好的溶解水垢的能力。使用柠檬酸去水垢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将柠檬酸粉末或柠檬汁涂抹在
2025-05-08 01:15:11
  英雄联盟14.14版本的更新将在今晚到来,而拳头设计师就已经迫不及待公布14.15版本的改动公告了。从时间上算,这很可能会成为夏季季后赛版本。  14.15的改动内容很多,包括亚索、永恩、劫、阿卡丽、刀妹在内的单人路战士和刺客英雄,设计师都进行了调整。可要说最值得玩家重视的改动,还得是鞋子的全系
2025-05-07 02:49:09
蒸锅是工业领域中常见且重要的设备,它在许多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蒸锅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分类。工作原理蒸汽锅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而高效。首先,燃料(如煤、自然空气或生物物质)在燃烧室中燃烧,产生高温的烟气。这些烟气在炉墙中的水管周围流动,通过热量传递,将水加热并转化为蒸汽。一次蒸汽形成
2025-05-07 00:19:25
仙人球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多肉了,在多肉植物还没有进入到我国之前,仙人球就已经开始在我国流通起来了,只是当时并没有这么多的仙人球种类,像仙人球中的金虎这个品种,在我国流通的数量是最为广泛的,很多人家中也都养过这个种类。随着我国多肉市场的不断发展,为了能促进市场的消费,很多的多肉植物爱好者从其他的国家引
2025-05-06 01:05:34
古代打仗长枪和大刀谁更厉害?让宋朝死士的鲜血来回答
编者按:传统兵器习练者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枪为百兵之王。对此,有人好奇的表示,那是不是练长枪的人给自己脸上贴金呢?用大刀不行吗?电视剧里不少士兵都拿个刀就往前冲。如果嫌弃大刀短,
宋朝的著名建筑:现存价值最高的宋代木构建筑
云游河北之十二——正定隆兴寺一段在华北广为流传的,关于河北四宝的传说: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其中正定菩萨指的是正定隆兴寺内大悲阁里的铜铸观音像。有着1400余年历史的隆兴寺的
海岱考古:山东滕州岗上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力证”
2022年3月3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评审结果。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山东唯一入选的考古项目。岗上遗
欧洲国家历史介绍-芬兰
芬兰,全称芬兰共和国。位于欧洲北部,首都是赫尔辛基。芬兰的主要民族是芬兰人,少数民族有瑞典人、萨米人,官方语言是芬兰语和瑞典语,多数人信仰基督教路德宗。芬兰是一个共和制国家,国家元
民国八年是公元哪一年? 民国最厉害的老妇人,一家出了4位中央委员,有2位还是政治局常委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纵观历史,自父系社会以来,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地位越来越低。宋朝程朱理学宣扬“遏人欲而存天理”,经过明清的发展,演化为绝对主义的“存天理灭人
1193年是什么朝代 ,建县历史超800年,被誉为“冀晋咽喉”
河北省,简称“冀”,与河南省相对应,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河北地处中原地区,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
顾恺之哪个朝代,为什么擅长画人物,这和他小时候经历有关
晋朝的画家顾恺之,为什么擅长画人物,这和他小时候经历有关就算是现在人在看到那些古人绘画的人物像,是也觉得非常的赞叹不已,因为通过这些作品,就可以看出当时艺人具有很高的造诣。顾凯之出